中國醫藥學

陶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,霎時間,國內外的人對中國醫藥學另眼相看。這句話是否言過其實,有待時間來證明。然而,事實告訴人們,她獲得了這個獎的時候,人們才開始從不同的渠道去了解這個得獎者。
從斷斷續續的資料蒐集得來知道,她既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,更不是中國國內赫赫有名科學家。她獲獎後,接受訪問的時候認為這是她的研究團隊的集體功勞。如此謙虚,令人對她更加肅然起敬。
話說回來,據說要是沒有那個歸國華僑學者,向諾貝爾委員會推薦陶呦呦,這個科學工作者的命運,將會如何?是否會像今天那樣受到舉世的注目?並且間接地促使中醫藥學再度受到普世的關注?當然科學工作者的工作的最終目的,並不是揚名立萬,更不是科學工作者從事研究的初衷。
但是在今天中醫藥學沒能受到重視,那個中國的近鄰,大韓民國又不時利用這樣、那樣的手段,雀巢鳩佔,把源自中國的中醫藥學,包裝成為漢方醫藥,並且刻意描述為源自於該國的國寶。其麽時候,這個國家會像搶先登記端午節為該國文化遺產一樣,向聯合國申請登記漢方醫藥學為大韓民國的另一個文化遺產?我們可以掉以輕心嗎!
這個獎項公布以來,大家對這個科學家的討論已經不少。衷心的希望中國國內外關心中醫藥學發展的有志之士,能夠把握這個難得的機遇,好好地對中醫藥學,這個中國文化的瑰寶,重新整理研究出一套有系統的發展方案。其中尤其以中醫藥學典籍的文字現代化工作,絕對是急不容緩。只有這樣才可以加速中醫藥學的傳播,文字的平民化和普及化。
述法樓隨筆
趙佐榮

Read More

《不寒而慄》


發生在《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》的事情,一直困擾公眾的問題之一是那個「保密原則」;事實告訴人們,參加閉門會議者都有責任對會議中討論的事情,嚴守秘密。這也是一個嚴肅的法律制度下的核心價值。況且「保密」既不是香港大學獨有的模式,更是參與者個人的基本操守!
可是面對香港一些所謂自由民主人士,招遙過市的幌子下,這個基本原則已經蕩然無存!更遑論如何趁著這個機會,讓香港的公眾,以至普世的民眾明白、瞭解這個原則的初衷在於讓參與者暢所欲言,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看法與其他與會者分享。
要是沒有了這個保護機制,參與者知道他們的話語可以隨時公諸於世的話,試想還有誰可以在一些決策性的閉門會議上,真真正正地說出自己心裏的話?「絕對保密」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與會者暢所欲言,不會感情用事,尤其是當與會者自己相熟的朋友,成為了閉門會議討論的對象的時候,這個與會者仍然可以隱惡揚善;這樣的閉門會議才有意義!
也是這個原因,長久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把這種閉門會議,開會時必須保密的守則,用文字規限所有參加者必須遵守。然而一些飽學之士,包括部份擁有法律訓練的議員,竟然認同洩密者可以憑他的個人記憶,公開憶述會議中討論內容。這些終日批評政治不應干涉學術的政客,他們的雙重標準,令人不寒而慄。
prof_t_chiu@yahoo.com
述法樓隨筆
趙佐榮

Read More

生命的內涵
「在平淡的歲月中,堅持所認定的生活方式;在平庸的角色裡,散發著獨特而可愛的氣味;在無人注目的旅途上,靜靜地讓別人活得輕省。這就是『生命』。
懂得內疚,勇於認錯;自覺虧欠,心中有愧;甘被置於狹缝,默然自我制約;擁抱一己的限制,熱愛生命的束縛。這就是『生命的內涵』。」
以上節錄自二零一五年度,香港中文大學,崇基學院院長陳偉光開學禮的演詞。陳院長說:「我的願望是,每一個來到大學這一站的年青人,都願意開展這一種生命的旅程;每一個崇基的同學,都懂得羡慕這一種生命的內涵。」
對於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來說,他的話可以說是我們這一代同齡人的心聲。比方,如何可「在無人注目的旅途上,靜靜地讓別人活得輕省?」在今天已經撕裂的香港社會。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。更有那麽一小撮人,偏偏我行我素,不但不讓別人活得輕省,而且事事挑剔。
更有一些激進份子辯稱這種行為才是生命的內涵。當前香港社會的反智行為,認為參與會議的代表,可以不遵守保密原則,透過媒體公開會議內容,個別擁有律師資格的議員,竟然認為這是一種高風亮節的行為。這些擁有多年從事法律工作經驗的人,他們能不清楚「保密」在法律所佔的位置?為了甚麽,可以如此丢棄這個法律專業的核心原素?

述法樓随筆
趙佐榮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