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所周知,没有孟母三迁,成就不了孟子。杰出人物的背后,总有正能量的推手。我们谈论容闳,往往忽略了他的父亲。
容闳故居尚存一堵夯土墙,由此可见容闳一家的生活好不到哪里去。容闳上面还有哥哥姐姐,下面还有弟弟,四个孩子要拉扯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
眨眼容闳到了七岁。容闳父亲就开始盘算这个男孩子的前途。他望着濠江对岸的澳门发呆,买办这个词在心里翻腾。大儿子算聪明,小儿子更醒目。两个都去读私塾考功名的话,这点家底哪支撑得住。不如,大儿子去考功名,小儿子呢,长大后做买办算了。买办好呀,给番鬼佬(洋人)拉生意,赚水脚钱(中介费),再兼做些小生意,碰到机会,还能发大财。主意已定,就十分明白,要让小儿子到澳门去上洋学校,先学ABC。
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 受访者供图
历史从来都将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。1834年,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去世,他的朋友们谋划建一所学校,以纪念他,将免费招收香山县的孩子,培养他们长大后好当传教士。1835年,学校就开张了,校舍建不及,先在郭士立夫人开办的女校那里搭档(合伙)。恰好有一个校工认识容闳父亲,就告诉他这一好消息。简单收拾了一下,父亲就将容闳送去澳门郭士立夫人处。容闳的学习及生活问题就这样全解决了。全免费——免学费,免书杂费,免食宿费。容闳的父亲此举不仅改写了容闳本人的历史,甚至一定程度上还改写了中国的近代史。
没有容闳,中国的近代留学史绝不可能这么早拉开帷幕,也绝不可能以容闳自身经历过的独特方式——幼童开启留学之旅。
容闳到澳门学习ABC,也颇多波折,几年后中英关系紧张,学校停办,容闳回到南屏乡照顾父母,不久父亲去世,日子愈发艰难,拾稻穗、卖糖果勉强为生。后来,马礼逊学校在澳门重开,寻找失散学生,几经辗转,终于在澳门一工厂找到正在做童工的容闳,使其得以延续中断了一年多的学业。
容闳著作《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》 受访者供图
容闳晚年流亡美国,为中华振兴耗尽生命能量的他打醒精神写了本回忆录《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》(1915年上海出版中文译文版时取名“西学东渐记”)。在书中,容闳深情起回忆当年父亲对自己未来人生的切合实际的美好规划。书出版后,容闳也给自己的儿子做规划,希望他们回中国去,报效第一祖国。容闳同样在书的题签页上深情写道:送给我亲爱的孩子,无论你们身在何方,这本书如我陪伴在你们身边,能感受到我的爱,直到永远!
容闳父亲的故事不多,就是养育了容闳,并给他做好了规划。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——容炳炎。
文 | 杨长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