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教,以生命影響生命是香港製作的電影《五個小孩的校長》的一個讓觀眾難忘的對白。電影講述香港一位提早退休的名校女校長,本來打算退休後跟丈夫環遊世界。但是最後改變了主意,應徵成為了一個只有五個貧窮學生的幼稚園的校長兼校工。如果這個幼稚園找不到校長,將會被改建成為一個垃圾房。這個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,近日在香港放映,賺人熱淚。觀眾感動之餘,也引起了不少坊間關心香港教育發展的討論。
當前的香港教育,不斷被大大小小的補習社扭曲。巴士車廂外這樣、那樣的補習廣告,告訴公眾他們培訓出來的學生,多少人取得優異成績,公開考試如何了得。大街小巷的補習社如此,一些中、小學校也不例外。這這些學校面向大街的圍場,遍佈這樣、那樣的自吹自擂的宣傳標語,甚至滾動燈箱。彷彿給大家宣示教育只是以考試、奪冠為目的!
話說回來,面對當前的教育制度,看過了這個電影而感動流淚的觀眾,是否可以改變這個現狀?答案除了無奈以外,可能別無他法,因為能夠有能力選擇其他教育制度,培養自己的子女的家庭,畢竟有限。
說到有限,四月下旬,香港的一個社會調查顯示有百份之六十的被訪問的家庭,把協助子女做家課的責任,交給傭人,方便為人父母的的可以多花點時間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。扭曲了家庭教育的本意。
述法楼随筆
趙佐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