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淵明筆下的歸園田居,「種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興理荒穢,帶月荷鋤歸。道狹草木長,夕露沾我衣。衣沾不足惜,但使願無違。」的意境,傳遞給城市人的信息是寧靜,隱逸,與世無爭的田園樂趣。詩中所描述的生活方式,能不令終日營營役役,為兩餐奔波勞碌的城市人遐想一番?
耕作、種田真的是這樣的嗎?今天我們文雅地稱為農夫的農民中,他們與澳洲的同行有些甚麽分別呢?有些人說;首先,絕大部份在澳洲從事耕作的人,應該稱為農場的主人才貼切。因為「農夫」這個稱號的意義,對澳洲這個農業的發達國家,有點不全面,也可以說可圈可點。這話怎麽説呢?
澳洲的種田環境,除了是一種另類的生活方式以外,更是城市人的減壓,集投資與養老於一身的消閒活動。這些人之中,不乏專業人士。這種鄉村與城市之間的互動,以及間接經濟合作,長久以來成為澳洲鄉村地區發展的一個模式之一。
時代變了,今天澳洲的農場和農業發展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外來的投資者大舉投資澳洲的農業和相關的項目,那種財大氣粗,漠視環境設施和相關配套的組合的舉措,引起了那些受影響的鄉村地區的不安。從而紛紛起來反對,一時之間本來是寧靜,與世無爭的鄉村生活,增添了不必要的政治爭拗。破壞了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和諧!
述法樓隨筆
趙佐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