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不寒而慄》


發生在《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》的事情,一直困擾公眾的問題之一是那個「保密原則」;事實告訴人們,參加閉門會議者都有責任對會議中討論的事情,嚴守秘密。這也是一個嚴肅的法律制度下的核心價值。況且「保密」既不是香港大學獨有的模式,更是參與者個人的基本操守!
可是面對香港一些所謂自由民主人士,招遙過市的幌子下,這個基本原則已經蕩然無存!更遑論如何趁著這個機會,讓香港的公眾,以至普世的民眾明白、瞭解這個原則的初衷在於讓參與者暢所欲言,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看法與其他與會者分享。
要是沒有了這個保護機制,參與者知道他們的話語可以隨時公諸於世的話,試想還有誰可以在一些決策性的閉門會議上,真真正正地說出自己心裏的話?「絕對保密」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與會者暢所欲言,不會感情用事,尤其是當與會者自己相熟的朋友,成為了閉門會議討論的對象的時候,這個與會者仍然可以隱惡揚善;這樣的閉門會議才有意義!
也是這個原因,長久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把這種閉門會議,開會時必須保密的守則,用文字規限所有參加者必須遵守。然而一些飽學之士,包括部份擁有法律訓練的議員,竟然認同洩密者可以憑他的個人記憶,公開憶述會議中討論內容。這些終日批評政治不應干涉學術的政客,他們的雙重標準,令人不寒而慄。
prof_t_chiu@yahoo.com
述法樓隨筆
趙佐榮

發佈留言